>
站内搜索

6月份新书推荐(上)

来源: 发布时间:2023-06-05 编辑:图书馆 浏览次数:

  1. D616/88 中国道路的世界历史逻辑 吴迪明著 红旗出版社

    内容简介:

    中国道路的世界历史逻辑是指用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来透视中国道路的生成(历史过程)、发展(现实路径)和意义(世界价值)及其之间的关系。主要表现为三大时代课题:一是超越“现代性”:中国式现代化的探寻;二是超越“资本逻辑”:中国道路的现实选择;三是超越“民族性”:中国道路的世界意义。这三大时代课题相辅相成、相互交织、相互影响又相互渗透,它们既体现了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基本原理和发展趋势,又展现了中国道路生成发展的内核。

    作者简介:

    吴迪明,海军指挥学院政治理论教研室主任、副教授,法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近年来,多次参加军委、海军组织的宣讲团赴部队进行理论服务;所授课程分别被评为全军政治理论精品示范课和海军政治理论精品示范课,在《解放军报》《中国军事科学》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多篇论文入选全国、全军理论研讨会;主持参与国家、军队级课题 10 余项;参与撰写专著教材10余部,多项学术成果获全军政治理论优秀成果一、二、三等奖。

     

  2. G424/48 项目式教学 ()苏西·博斯(Suzie Boss)()约翰·拉尔默(John Larmer)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内容简介

    项目式学习(PBL)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策略,正在全世界获得越来越多的关注。然而我们看到过太多所谓的项目,它们仅关注趣味性或动手实践,却没有涉及重要的学习目标;与之相对,实施良好的项目,却为学生搭建了一个舞台,使他们得以深度体验有意义的学习内容。因此,有志于转向 PBL 的教师想要参考更多高质量的项目实例,想要了解更多日常用来支持和吸引所有学生参与PBL 的具体做法。

    本书深入介绍了帮助学生成功的七大项目式教学实践建立课堂文化、设计与计划、与课标对应、管理教学活动、评估学生的学习、搭建学习支架、参与和指导,每个要点均包含大量的实用教学策略,以及教师们对课堂经验的反思。

    本书站在 PBL 教师的视角,为你详细讲述发生在PBL课堂上的故事。

    作者简介

    苏西·博斯(Suzie Boss) 巴克教育研究院国家级导师、作家、教育顾问,主要研究教学对改善生活和改变社区的力量,并致力于帮助学校从传统教学转向项目式教学。著有《为学校带来创新:在不断变化的世界中赋能学生茁壮成长》《现实世界中的项目:如何设计引人入胜的学习体验》等,合著有《PBL 项目学习黄金标准》《重构项目式学习:数字时代真实项目实战指南》等。作品多发表于《教育领导力》《校长领导力》《纽约时报》《教育周刊》《赫芬顿邮报》。

    约翰·拉尔默(John Larmer) 巴克教育研究院主编,旧金山州立大学教育技术、教育管理硕士,斯坦福大学政治科学学士。曾为西部教育实验室高级项目助理、美国国家学校改革委员会成员,以及重点学校联盟的导师。主持编写了巴克教育研究院“PBL 工具箱系列图书,并合著有《项目式学习手册》《PBL 项目学习黄金标准》等。他还参与开发教师培训工作坊及教师教材,并为美国国家学院基金会、甲骨文教育基金会和培生教育做 PBL 课程开发咨询。

     

  3. G612/50 学习树 ()斯坦利·格林斯潘(Stanley I. Greenspan)()南希·桑代克·格林斯潘(Nancy Thorndike Greenspan) 浙江人民出版社

    内容简介

    l 随着年龄的增长,每个人思维能力的发展都经历了9个层层递进的过程。无论在哪一层次出现问题,都会给下一层次的发展带来阻碍。这9个思维层次分别:注意世界、参与世界、互动与交流、共同解决问题、利用有意义的想法、逻辑思维、多因素思维、比较/灰色地带思维和反思性思维。

    l 学习树的树根代表儿童吸收信息和制定行动计划的各种不同的方法;学习树的树干代表思维能力,即日益复杂的思维方式的发展;学习树的树枝代表阅读、数学、口语表达、写作以及组织能力等基本的学业技能。

    l 我们身体的感觉系统每天都在接受各种纷乱复杂的外部信息,但是不同孩子对同一信息的理解可能完全不同。

    l 解决学习困难的关键在于能充分调动孩子的情感,激起他们的兴趣,然后再在此基础上反复练习各种思维能力。无论是寻宝游戏还是类比举例,最终都是为了给孩子设置他们熟悉或令他们感兴趣的情感环境,使他们自然而然地参与其中学习。

     

  4. I209/1737 给青少年的大师文学课 郑振铎著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内容简介:

    本书以郑振铎先生的《插图本中国文学史》(作家出版社1957年版)为底本,按体裁产生、发展的时间顺序编排,对中国文学知识作了系统梳理,深入浅出,既能让我们领略到中国文学的博大精深,也能使读者了解中国文学的发展历程及其丰富的内涵。在编辑的过程中,保留了其原旨以及行文风格,只是对其中的内容重新进行了梳理。

    作者简介

    郑振铎(1898—1958),字西谛,浙江温州人, 学者。他较早地提出和着手用新的观点、方法整理和研究中国文学史,在民间文学和小说、戏剧研究方面做了很多开拓性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