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新闻

当前位置: 首页> 校园新闻> 学院新闻> 正文

- 滁城院公众号 -

【“躬行砺志”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系列报道】“文化传承篇” 青春赋能文化传承 实践点亮非遗新篇

来源:   时间:2025-08-29 阅读:

为深入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红色基因薪火相传,学校文化传承实践团队于今夏多点发力,深入乡村、社区与企业,以实地探访、互动教学、文化体验等形式,开展多维度文化传承活动,让历史文脉在实践中延续,让非遗魅力在青春中绽放。

非遗美食与技艺,解锁传统味道与匠心。管理与信息学院“红踔堂”实践小分队开启非遗美食探访之旅,于7月6日走进全椒县两家非遗相关企业,深挖地方特色文化内涵。在全椒县礼庚管坝牛肉有限公司,队员们沉浸式学习“管坝牛肉”这一传统清真名菜的制作技艺——从精选优质牛肉,到复杂的腌制入味,再到慢火卤制的把控,非遗传承人对每道工序的细致讲解,让队员们深刻体会到传统美食背后“慢工出细活”的匠心。而在全椒县魏美玲食品有限公司,队员们则聚焦传统酿造工艺,系统了解徽酱从原料甄选(当地饱满大豆、小麦)到发酵成熟的全流程,见证阳光与匠心如何共同孕育出“色泽红亮、酱香浓郁”的徽酱,进一步认识到非遗美食对地方饮食文化的承载意义。

传统文化浸润,让老手艺“活”在新时代。艺术与传媒学院“红匠先锋”队11名师生奔赴凤阳县大庙镇,走进凤阳洪武明三彩工艺品有限公司,在专业老师与老匠人的指导下,队员们从基础的沥线手法学起,逐步掌握施釉、绘制等明三彩核心制作环节,还尝试将现代设计创意融入传统工艺,为明三彩工艺品注入青春活力。团队还通过采访企业负责人、与老匠人深度交流,挖掘明三彩背后的历史文化故事,并面向周边居民开展调研,收集社会对明三彩传承与创新的需求建议,为这一传统工艺的当代发展积累一手资料;在全椒县西王镇马塘村的“非遗进乡村”活动上,管理与信息学院“红踔堂”实践小分队将漆扇绘制、植物拓染、活字印刷等传统技艺搬进乡村课堂;教育学院则将非遗传承与暑期托管相结合,“非遗剪纸”成为最受欢迎的课程之一,志愿者手把手教孩子们剪刻简单图案,还结合《西游记》等经典故事讲解剪纸文化背景,让孩子们在动手实践中感受传统技艺的魅力。

红色文化传承,在少年心中播撒信仰种子。护理学院南丁格尔志愿服务队以“红色教育铸魂”为核心,开展多场主题活动,推动红色文化融入青少年成长,在与扬子社区联合举办的“青禾向‘扬’·守‘护’成长”暑期青少年成长营中,志愿者们通过分层教学,让红色教育更具针对性:组织学生观看《建党伟业》片段,临摹“五四运动”“中共一大”主题手抄报、唱红歌;护理学院党团员先锋队还赴定远大陈村,开展“抗战精神 薪火‘童’行”公益夏令营,入党积极分子化身“红色美育导师”,带领孩子们用红纸剪出八路军战士形象、用粘土塑造“抗战胜利80周年火炬”,发起“英雄印象绘画”活动,引导孩子们用画笔致敬先烈,团队走进抗战文化馆,通过锈迹斑斑的大刀、泛黄的家书等文物,搭建“过去-现在-未来”的时空对话,让孩子们理解“抗战精神就在建设家乡的新战场”,坚定报国志向。

文化的活态传承,需扎根生活土壤、回应时代需求,我校青年学子以脚步丈量皖东大地,将非遗技艺从作坊带入田园,让红色记忆从史料走进童心,这不仅是一次技艺的研习,更是一场跨越时空的文明对话。学校将继续深化“文化传承+实践”模式,引导更多学子成为传统文化的守护者、红色基因的传承者,为文化强国建设注入青春力量。(图/文:各学院,初审:陈婷婷,复审:张秀梅,终审:秦海娇)

CopyRights © 2016 滁州城市职业学院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皖ICP备05014940号-1  皖公网安备    34110002000033号 访问旧版 技术支持:博达科技